忠诚人民教育事业需持之以恒抓作风
依法履行岗位职责要坚定不移反腐败
——在全校专职学生干部(辅导员)反腐倡廉建设专题教育大会上的发言摘要
校纪委副书记、监察处处长 李 伟
2014年11月28日
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、管理工作的实施者、校园文化的指导者,文明修身的工程师、职业生涯的规划师、心理健康的咨询师,也是哪个领导吩咐的具体工作都得干的办事员、哪个系统交代的钱都得要的收费员、大孩子管着小孩子的保育员,处理紧急事务的消防员,材料上报、通知下达的通讯员,管控学生过激行为的校卫队员。
辅导员既享受“五项政策”——上岗薪金单列、职称评审单列、评优评奖单列、科研立项单列、培训经费单列;也要达到“五条标准”——政治上可靠是辅导员队伍的核心要求,业务上过硬是辅导员队伍的立身之本,责任上明确是辅导员队伍必备的基本品质,纪律上严明是辅导员队伍的政治优势,作风上严谨是辅导员队伍完成职责使命的根本保障;既面临“五大挑战”:赡养父母,结婚生子,升职加薪,工作压力,生活质量;也体会“五味人生”:工作不被理解酸楚难忍,学生成长成才甜上心头,检查考核众多苦不堪言,关系矛盾突出辛辣难挡,权力责任不等咸淡难调;同时还要应对“五个问题”:职业定位不准确、岗位职责不明确、队伍整体不稳定、管理体制不完善、激励机制不健全。
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腐败案例不绝于耳,然而相比党政官员腐败及高校学术腐败,辅导员腐败并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关注。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,你们的行为对大学生成才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不贪不占叫做“廉”,不污不染叫做“洁”; 敢向腐败叫板,学生才会叫好。试想,当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一转身发现自己的辅导员老师贪腐,他得到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教育。教育必须是干干净净的,否则就是反教育。
辅导员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,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同自己做比较的人物。世界没有救世主,但不能没有榜样,因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。一位哲人说过,“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,榜样是条捷径。”一个好老师,可以教出一批好学生;一名好导员,可以成就一批好学生的未来。种种“高大上”的定位,预示着辅导员不仅要肩负着辅导学习生活,而且还要承担指引大学生前进方向的使命。不能光“辅”不“导”,要用干净崇高的灵魂影响学生。
因此,高校辅导员应追求思想家的高度、政治家的深度、教育家的温度,恪守 “爱国守法、敬业爱生、教书育人、严谨治学、服务社会、为人师表”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、从业使命感、队伍归属感,融入学生课堂、融入学生活动、融入学生生活,以高尚师德、人格魅力、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。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:责任到此,请勿推辞!
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,善教者使人继其志。” “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,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”。
分享两个字:清、气。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。
清,不单是自然状态和个人修养,还是一种权力品格,政府品质,政治伦理。党的十八大要求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。“干部清正”是基础。没有干部清正就没有政府的清廉,没有干部的清正、政府的清廉,就没有社会政治的清明。喝清白水,做清白人,干清白事,自己清、家人清、亲属清、身边清,你就吃得香、睡得着;清则心境高雅,清则正气充盈,清则百毒不侵,清则万众归心。气,不但指自然的气体状态,更指人的作风习气。今人说,头顶天,脚踏地,人生全在一口气。古人云,“盈天地之间,一气而已矣”,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;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”,“在天则为气,在人则为心”,“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”,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。风清气自廉,家风正、民风淳、国风清,正党风、促政风、带社风, “每临大事有静气,不信今时无古今”。
政治要清醒,系苍生养底气。宁肯透支生命,也绝不辜负使命。16号文指出,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,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。经常对照理论理想、党章党纪、民心民声、先辈先进“四面镜子”,把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“总开关”,坚定理想的“主心骨”,筑牢信念的“压舱石”,坚守价值的“定盘星”。核心价值观是“指南针”,在于它确立的方向和理想;是主心骨,因为它是精神支柱;是过滤器,因为它是科学价值观;是孵化器,因为它在建构一个现代的精神世界。侥幸是不幸的开始,发现了算我倒霉,不发现潇洒一生;欲望在吞噬理想,多变在动摇信念, “这份权用不用,这沓钱要不要,这个忙帮不帮,这件事做不做,这次邀请去不去,诸如此类经常遇到的问题,如何决定看起来是一念之差,其实是信仰在起作用。这个“起作用”,说到底是一种对信仰的忠诚,一种对手中权力的敬畏。辅导员要有理想信念、道德情操、扎实学识、仁爱之心,为人师表,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;爱岗敬业,做热爱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者;关爱学生,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忠实守护者;教学相长,做终身学习的不懈追求者;勇于创新,做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者。这样就能始终以坚强的政治定力,做到“时代可以变迁,信仰不可或缺;生命可以衰老,信仰之树常青”。 党员无功便是过,平平常常就是错。否则和他人的区别就是“党员不党员,就差几毛钱”。 政治上讲忠诚,法国计划总署和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人莫内有句名言:“对下级的要求主要是忠诚而不是唯命是从”。这种忠诚,是心底里的维护,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服从,这种服从不是“圆滑官”,不是“推拉门”,不是“墙头草”。
官德要清澄,能忍辱养志气。人们常说:“要想当好官,首先必须做好人。”做人一定要像人,做官却不可像官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的好干部标准“信念坚定、为民服务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”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并不会因为党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强,其道德修养、思想境界也不会因为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。《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》中要求严格考核和准确评价识别年轻干部的政治品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。一个人的德行正,就能化消极为积极,化对立为统一,化敌意为善意,化阻力为助力,必然会给自己的生活、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。这就是最近中央总强调的政治生态问题。安心本职,但不安于现状;专注工作,而不专注于人情;迷恋事业,决不迷恋做官。教育部今年相继出台“六个严禁”和高校教师师德“七条红线”,是不能触碰与逾越的红线和底线。
思路要清晰,多读书养才气。“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唯有读书好”; “一日不读书,胸臆无佳想”,“一日不读书,如作负心事”;“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”。刀不磨要生锈,人不学要落后。“胸藏文墨虚若谷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心里有数,脚下有路。要想有路数,就得“多情”——多看、多走、多想、多写,上情、下情、内情、外情。老三样——召开会议贯彻、组织学习传达、开展活动落实,换马甲、炒剩饭、啃老本,承诺漂漂亮亮,落实虚晃一枪,来时一阵风,去时无影踪,工作岗位固定化,履职环境板结化,人际关系浑浊化。
干事要清楚,讲责任养贤(锐)气。既要干成事,还要不出事。千条万条,不落实就是白条。啥事该干怎么干、啥事不该干绝不干,一点不含糊。李大钊曾说过:“青年之字典,无困难二字;青年之口头,无障碍之语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,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,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。“副科病”一长,就想雍正(庸政)王朝。12余万高校辅导员,九成患“副科病”,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有过辅导员工作的经历,不低于40%的高校党政管理干部曾从事过辅导员工作。工作的四层境界:①谋生:人首先要解决吃饭,有份工作来生存,这是工作的基础阶段。②事业:当吃饭不是问题,工作慢慢成为事业,变成精神上的追求和取得成就感。③快乐:工作着是快乐的,感到工作充满乐趣。④忘我:自己与工作完全融为一体,工作已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
做派要清正,敢担当养浩气。花盆里长不出苍松,鸟笼里飞不出雄鹰。好干部是练出来的。桥的价值在于承载,人的价值在于担当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担当大小,体现着干部的胸怀、勇气、格调,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”。得罪人的事不干,讨人嫌的话不说;只要不出事,宁愿不干事,这不是敢担当。热衷于当“老好人”,把“不表态”当法宝,把“打哈哈”当护身符,也不是敢担当。敢担当,也不是霸气干部的独断专行,更不是为哥们义气、小团体利益的两肋插刀。《论语》中“古之学者为己”中的“为己”就是指提高自身素养,坚守学者操守,而“今之学者为人”中的“为人”就是指在前者基础上,对家庭负责,对社会负责,做一个有担当的人。
关系要清爽,重情义养人气。毛泽东待亲三原则,恋亲不为亲徇私,念旧不为旧谋利,济亲不为亲撑腰。鲁迅,当官要公廉,亲情第一难;公则不为私所惑,正则不为邪所媚;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。宁让人情漏个洞,不让规矩裂条缝。官员傍大款,老板棒大官,地痞流氓找靠山,“交情”就往往异化为“交易”。交高人。古代思想家孔子曰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。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这就形象地道出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的不同结果。好人也干过坏事,坏人也干过好事。贪官落马前后评价为何反差强烈?有必要反思,到底是当官让好人变坏了,还是坏人玷污了官员形象,戴着伪善的面具混进了官员队伍?到底是监督体制失灵了,从而未能发现官员的问题,还是贪官的伪装术太高明了,骗过了组织部门的眼睛? “贪廉一念间,荣辱两重天”呐。说好话。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一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装毒药呢,一样的嘴巴你为什么喷粪呢。“你若不讲,我也不讲;你若讲我,我必讲你;你若讲死我,我必讲死你(新三讲)”; “方正不足,圆滑有余”,见风使舵、左右迎合,“爱惜羽毛,不站出来”。“四个不要评价”——不要评价别人的容貌,因为他不靠你吃饭。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,因为你不比他高尚。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,因为那和你无关。不要评价别人的学问,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学问。行善事,人之初、性本善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,从我做起、从身边做起、从小事做起,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,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,凡人善举,汇聚向上的力量。但行善事,不问前程。
做人要清白,慎言行养清气。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。做人要讲信仰、因果、良心、道德,做事要讲感恩、包容、分享、结缘;做人与做事是一体的, 做人就是做事,做事就是做人,在做人中做事,在做事中做人。知止,就是知道行为的底线、红线、警戒线、高压线,遵纪守法、廉洁自律;知耻,就是有羞耻心、荣辱观,人活一张脸,树活一张皮。要想挣脸,就得先不要脸吗?知畏,有所畏惧、心怀敬畏,“六个敬畏”——敬畏道德、敬畏伦理、敬畏组织、敬畏法律、敬畏原则、敬畏历史。古人云:君子之心,常存敬畏。人有所畏,其家必和;官有所畏,其政必兴。邓小平同志说,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,胆子太大了也不好。一怕党,二怕群众,三怕民主党派,总是好一些。人生应当有所敬畏,才不会为所欲为。敬,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;畏,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。贤者畏惧,然无忧虞。知道敬畏,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。学会了害怕,才会不害怕;不会害怕,他的一生都可怕。内心有所敬畏者,才会懂得尊重、把握分寸、守住底线;知恩,就是领导干部要懂得无论在什么岗位,担任什么职务,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,离不开人民的哺育和关怀,需要我们永远感念、永生报答,不忘宗旨、知恩图报;知足,就是作为学生工作干部应该在生活上淡泊一点,面对权与位超脱一点,淡泊豁达、脚踏实地。
收入要清澈,淡名利养正气。清风明月廉无价,高山流水洁有情。个人名利淡如水,党的事业重如山。千有万有,失去自由一无所有。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,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。贪近乎于贫,婪近乎于焚。额外的欲求每一次得手,侥幸心理即增长一分,伸手的胆量添加三成,欲壑难填导致知足常乐、急流勇退、见好就收就再也没有立锥之地了。 “提心吊胆一阵子,痛苦折磨一辈子” 。 “一钱太守”刘宠离任时,从百姓所赠钱财中只取一钱作纪念;“二不尚书”范景文为保廉洁,在府门手书“不受贿、不受馈”;“三汤道台”汤斌两袖清风,每日三顿豆腐清汤下饭;“四知先生”杨震暗室不欺心,以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”深夜拒礼;“五代清郎” 袁聿修为官五个朝代,升米不受,清贫一生。值得推崇!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分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
作风要清雅,不媚俗养骨气。修圣贤之身,悟日用之道。林则徐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: 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 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教育必须体现为教养,文化必须落实为文明。辅导员的基本素质,决定学生的精神气质。“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,也不坐在自行车里笑”的物质主义,“有这个精力扫黄,为什么不去抓贪官”的比坏心态,“读书多无用,赚钱多才管用”的反智倾向,“口碑越差,越想围观”的审丑趣味,如果我们大家都是这种修养,还能要求我们身边的学生怎样?毛泽东同志说过,路线是“王道”,纪律是“霸道”。中纪委,敢与邪恶争高下,不向腐败让半分,因光明磊落形成感染力,因铁面无私产生威慑力,因风清气正赢得公信力,网上才有了“宁遇阎王,莫遇老王”之传说。如果我们纪委的同志也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充愣装傻当好人,唱黑脸者灯下黑,那在党和人民面前就是坏人。“扫净自家门前雪,敢动他人瓦上霜”,“宁当怒目金刚,不做低眉菩萨”,宁得罪人一时,不得罪人一世;宁让人脸红一阵子,不让人生病一辈子。无愧“党的忠诚卫士、人民群众的贴心人、保证学校肌体健康的啄木鸟、维护师生员工利益的黑包公”的称号。对辅导员身上暴露出的要求不严格、工作不规范特别是处事不公正、行为不廉洁等问题,要区别对待,早发现、早提醒、早纠正,防止养痈遗患,防止小错铸成大错、小问题变成大问题。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;小病拖大,大病拖炸。监督是最好的保护,从严是最大的爱护。
生活要清淡,温处事养和气。大道理一般人都懂,小情绪却难以控制。珍惜自己那口“井”——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对几位大臣进行警示教育:若老老实实地当官,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,就像守着一口井,井水虽不满溢,但可天天汲取,反之,就有被砍头的危险。想想小时候的“黑屋子、土台子、泥孩子”,心中无缺即富,被人需要即贵。知足者与贪婪者的区别:本来已经很少,知足者却说不少;本来已经很多,贪婪者却说不多。在平凡中彰显品格,在平淡中绽放光彩;享受平凡的幸福,让心灵自由呼吸;接受自己的平凡与不完美,就不会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处处碰壁。平凡简单,安于平凡却不简单。为什么不能对你的亲人、同事好一点?再好的时光也回不来了,再坏的烙印也抹不去了。
心理要清静,会宽容养大气。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有“三不争”——不与俗人争利,不与文人争名,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。守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、经得住诱惑,筑牢思想防线,守好精神家园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,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件事情不这么做就要命:一个是依法办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;一个是淡泊名利做一个开心快乐的人。前者是必须做的事,是没有选择的。如法律、条例、准则等文件中规定的必须做什么,一定不能做什么等。有些人本应必须做的,却总想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,结果要么铤而走险,要么以身试法,要么自毁前程。他们不是不知后果的严重,明知故犯的原因就是这背后特殊的利益和侥幸的心理。明明病,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明知可为而不为之。许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扰:明明知道莫伸手、伸手必被捉,还是犯了低级错误,拿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有的人整天患得患失,整天牢骚不断,整天怨天尤人,整天没精打采,整天郁郁寡欢,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,至少于身心健康不利,于工作不利,于事业不利,最终一事无成。